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admin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假如地球只有一岁(节选)①

①第三次物种大灭绝结束两小时后,中生代继之而来。首先登场的是槽齿龙和板龙。不过,要想称霸地球,恐龙还得等待时机,静候又一场大灭绝的“洗礼”。12月15日,地球迎来了第四次物种大灭绝。这一回,气候成了致命因素。曾经干热的环境逐步变得温湿,适应不了新时代的生物只能被淘汰出局,特别是那些古代大型裸子植物,几乎无一幸免。接下来的两天,现代蛙类、海龟和咸水鳄这些现存的活化石登场,令人欢欣鼓舞。恐龙注定是这个时代的“天之骄子”。它们非但没有灭绝,反而变得更加昌盛兴旺。腕龙、剑龙和雷龙,割据三地。尽管爬行动物看似统治了这个时代,但内部却已经出现了分化。有一部分爬行动物悄然变身,成了早期的哺乳动物,它们在大地上游走,暗暗积蓄力量,为日后的霸权易主埋下了伏笔。但此时的哺乳动物只有老鼠般大小,在狭缝中求生和挣扎。

②还有一部分爬行动物向往天空,于是,始祖鸟诞生了。随之而来的则是有羽毛的温血鸟类。12月26日,即距今7500万年前左右,恐龙家族的巨无霸霸王龙登场了,它们横行于大地。12月26日,地球遭遇了第五次物种大灭绝。距今6500万年前,恐龙全军覆没。一个主流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了火山爆发,并导致了一系列灾难性的连锁反应。爬行动物“逊位”,鸟类动物和哺乳动物“登基”,新生代展开了。12月28日,齿鲸和须鲸诞生,它们属于现代鲸类,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哺乳动物。12月29日,始乳齿象开始演化,后来,变成了今天的乳齿象。这个星球又成了大型哺乳动物的乐园。

③灭绝,也不尽然都是坏事。一方面它迫使不适应新环境的生物出局,另一方面也为躲过一劫的物种争取到更好的生存空间和演化机会,促使巨头们将把持的生存资源转交到幸存者手中,最终令强者有担纲主演的机会。

④相比之下,人类的历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纵使再奋力向前追溯,人类起源也只能设到700万—300万年前,这就是所谓的“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若是按照人类文明史算,更是只有短短的几万年时间。也就是说,到了最后一天的午夜,万物之灵才披挂上阵。12月31日10时,人猿相揖别。人类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森林,开始探索其他更适合生存的空间。到了12月31日13时,始祖地猿出现,他们掌握了直立行走的技能,正式解放了双手。12月31日所剩无几。接下来,就进入了人类发展的快车道。21时8分,人类第一次使用火,发现了火的照明、取暖、熟食、驱敌等种种妙处。要成为更高级别的生命,掌握火的使用方法无疑是既酷炫又实用的技能。22时30分,海德堡人出现,同一时期,北京人出现。颧骨高突的北京人,拥有取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的能力,被视为“人类的先驱”。

⑤23时37分,尼安德特人登场。就脑容量而言,他们更胜智人,却在与智人的冲突中灭绝了。然而,尼安德特人的一部分基因存留了下来,延续至今。23时58分03秒,即距今1.7万年前,山顶洞人亮相。人类有了原始宗教,并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23时58分51秒,人类学会了耕种,有了远古农业。23时59分05秒,人类进入了陶器时代,学会了储藏食物。23时59分15秒,人类工具中出现了青铜器。在古埃及,一座座金字塔拔地而起。文明时期开始,亚里士多德、孔子等先贤登坛授课,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宝藏。23时59分36秒,人类开始使用铁器。23时59分57秒,工业革命,蒸汽机车上路。23时59分59秒,计算机问世,人造卫星上天,人类登上月球。

⑥严格意义上说,从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到智能手机的普及,再到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刻,都只能算是这一年中最后一毫秒的事情。“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人类灿烂辉煌的文明,都不过是地球“一年”最后一分钟的一支短小插曲。

展开全文

⑦或许,在整个宇宙演化的138亿年间,也曾有无数行星和地球一样,有过智慧生命的踪迹。或许,这些生命已到访过地球,却在返乡之后走向了毁灭。人类及目前推测出的大约870万种地球生命,在这浩渺宇宙中,在这有限认知内,成了一棵绝无仅有的“独苗”。然而,这棵独苗前景尚不明朗。过去的生物大灭绝,原因不外乎气候变迁、天灾突降。人类不曾经历前五次物种大灭绝,却有造成大灭绝的能力,特别是近期大量物种的灭绝主因都是人类活动。午夜就要过去,新篇即将翻开;未来何去何从,尽在我们手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对自然怀有敬畏,牢记人性之本,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摘编自尹烨《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有删改)

【注】①地球迄今已存在46亿年,作者以一天代表1260万年,把地球历史浓缩成365天。经历了生命的诞生与前三次大灭绝中物种的更迭,地球迎来了中生代。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四次物种大灭绝以后,部分爬行动物演变成了哺乳动物和鸟类动物,三者轮流担任地球上的“霸主”。

B.人类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能就成为了更高级别的生命,而且“人类的先驱”这一称号也由此而来。

C.人类在“一年”的最后“一小时”起源,若想在种族的竞争中胜出,仅凭脑容量的优势难以做到。

D.人类作为地球上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尽管是独一无二的,但也可能面临物种大灭绝的风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灭绝的影响要辩证看待,五次物种大灭绝让地球上的生物受到巨大冲击,却也形成了地球生物演化新格局。

B.“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在文中指的是人与猿开始产生区别,是因为人类会打磨石头和制造使用工具。

C.我们只能将大型物种当成时间线上的主角去看待,却不能说清演变的具体过程,生命的起源仍是未解之谜。

D.人类有造成大灭绝的能力,要对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与自身负责,怀揣对自然的敬畏,减少人为灾难。

3.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分析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由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文明这一现象,设想到宇宙演化过程中的其他行星也许有智慧生命的踪迹,运用了发散思维。

B.本文采用假设的方式浓缩了地球的生命历程,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又获得了对地球生命的诞生与发展的相关知识的了解。

C.本文用语精准,如“几乎无一幸免”中的“几乎”重在强调“全被淘汰出局”,“看似统治了这个时代”中的“看似”含有否定意味。

D.文章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地球上生命的演变过程,这不但使文章条理清晰,而且兼顾了读者的认知习惯与阅读体验。

4.结合第④段中“人类使用火”的相关表述,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A.人类取用或使用天然火有遗迹作证,在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上文化层发现具有结构的火塘遗迹,可归入人类控制用火用于取暖、熟食等意图的确凿证据。

B.在遗址地层发现黑褐色的斑块、条带,并且成层,经分析这些褐色物质的成分是铁、锰、煤炭,可判定为早期用火证据。

C.在地层内大量集中分布的木质灰烬,烧结的土块和烧石,燃烧物与相关遗迹集中、有序分布,是人类掌握用火技能的直接证据。

D.在人类遗址中发现一些断口处表层颜色呈黑褐色的碎骨,从而推断人类掌握了使用火来做熟食的技能,不能判定为指向性证据。

5.第⑤段中出现了大量以“秒”为单位的时间词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水间

金仁顺

①初听“仙岩”“瓯海”这两个名字,很像一副对联。越品越觉得有意思,有意味。瓯海是小海,或者说,一小块海,配着仙岩,熨帖得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岩有一潭水,梅雨潭,没有龙,却有点睛之笔——朱自清的《绿》,写的就是梅雨潭。

②我们是在秋季薄阴的天气来到梅雨潭边,也是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我们也是写作的人,却“眼前有景道不得”,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

③仙岩在瓯海,或说在温州,温州古时名为永嘉。永嘉太守中,出了个谢灵运,提起谢灵运,得先说说他曾祖辈的谢安。

④谢安年少时,风采神态清秀明达,青年时期风流倜傥,名闻天下,他醉心于与当时的名士、名僧交游,寄情山水,吟诗弄文,酷爱清谈。曲水流觞这种雅宴,于他们是日常,于历史就是传奇。谢安40岁前没认真当过官,40岁时谢氏一门日渐式微,他才萌生了出仕的意愿。

⑤谢安名满江湖,当官也当得风生水起。著名的淝水之战,全靠他运筹帷幄,以7万兵力打败苻坚的15万大军。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看一眼捷报,继续下棋,客人追问,才淡淡一句:“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淝水一战,谢安名垂千古。

⑥谢安的侄子谢玄,当年是淝水之战的重要指挥者,谢安是后台,谢玄等人是前锋。谢玄的孙子是谢灵运。谢灵运小时候跟谢安一样,聪慧过人,家底丰足,人脉深厚。他也和谢安一样,喜好纵情山水,但他游山玩水时阵仗极大,随从过百,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为了爬山方便,还设计了最早的登山鞋,被后世称为“灵运屐”。

⑦谢安与谢灵运,都与山水有缘。谢安隐于山水间,顺势而为,修炼心性,韬光养晦;谢灵运于山水,却是扬,大张旗鼓,热烈而激昂。山水是谢安的一盘棋,下这盘棋如安天下,雄才大略;谢灵运孤高自恋,迷在山水阵里,生了指点江山的心。私心里,谢灵运可能总想超越谢安,至少复制谢安的神话。为此,他走了和谢安截然不同的路,谢安年少时即深谋远虑,远离朝堂,朝堂却放不下谢安,对谢安心心念念;谢灵运一直少年心性,争强好胜,恃才傲物,总觉得朝堂应该像对谢安那样对自己,甚至应该更加重视自己,他便学谢安,在永嘉山水间徜徉,“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后来他造反,打出的旗号是:“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自视若此,他始终没明白,朝堂对他的珍惜和放纵,只不过是因为他的才华和诗名,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

⑧山水如禅,领悟决定了结局,东晋谢氏两个最著名的人物,都于山水中流连盘桓,领悟的却截然不同。用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中的句子总结:谢安是“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灵运却是“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谢安40多岁出仕,一出便是东山再起;谢灵运秀才起兵,把自己推向了末路穷途,死时才49岁。“大必笼天海”,谢灵运做不到,掌控不及,但“细不遗草树”,落实于永嘉山水,落实于诗句,倒是所言不虚。谢灵运在文学史上成为山水诗鼻祖,为后世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大家推崇备至,光耀永存,永嘉山水和谢灵运,是两不辜负,互相成全。

⑨这次在圣寿禅寺,看到弘一法师纪念塔,才知原来弘一法师跟温州也颇有渊源,他在杭州出家三年,来到温州,第二年拜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为依止师:“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除了庆福寺,他还住过江心寺、仙岩伏虎庵等寺院,足迹遍布永嘉寺院。他的佛学体系和弘体书法都在永嘉形成。

⑩弘一法师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界的传奇,戏剧、音乐、美术、金石、书法,都有超高建树,在俗世引领风潮,光华万丈;一旦进了佛门,洗尽铅华,笃志苦行,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弘一法师僧俗都做到极致,为世人景仰赞叹。仙岩也留下了弘一法师流连的印迹,倘若山水能言,估计也要叹一声:“幸甚!”

⑪弘一法师有言:“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瓯海仙岩一行,山水有禅意,此言为偈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谢安与山水的缘分,在《兰亭集序》中表现为他与当时名士共赏永嘉春色,吟诗弄文,抒发感慨。

B.文章再现了谢安听闻淝水之战获胜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将谢安的举重若轻写得活灵活现。

C.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徜徉永嘉山水,用诗句描写永嘉山水的特色,连细微草木小景都被摄入笔端。

D.文章最后引用的弘一法师的言论,既体现了法师的思考,也抒发了作者此次山水之行的感悟。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点出仙岩、瓯海两处地名,照应了标题,同时也提示了文章主体内容的地理空间。

B.朱自清在《绿》中,已细致描写了梅雨潭的风景,因此作者对仙岩、瓯海的美景不再关注。

C.文章集描写、抒情、叙述、议论于一体,表达方式多样,文本内容既丰富生动又理性深刻。

D.文中包含大量的文史知识,又穿插了丰富的诗文名句,呈现出意趣盎然又典雅隽永的特点。

8.文章第⑧段结尾说“永嘉山水和谢灵运,是两不辜负,互相成全”,而“诗坛大家”李白、杜甫与山

水也有类似的情形。请分别列举两位诗人的一首诗歌作说明。(5分)

9.文学作品中常说“闲话休提,言归正传”,本文为什么却要“就说点儿闲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材料二:盖三王之受谤也,值鲁连而获申;五霸之擅名也,逢孔宣①而见诋。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恶。

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竟不列于学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②。逮《史》《汉》继作,踵武相承。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张辅持论,又劣固而优迁。然此二书,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而大抵同风,可为连类。班氏式遵曩例殊合事宜岂谓虽浚发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夫人废兴,时也。穷达,命也。而书之为用,亦复如是。若乃《老经》撰于周日,《庄子》成于楚年,遭文、景而始传,值嵇、阮而方贵。若斯流者,可胜纪哉!故曰“废兴,时也。穷达,命也”。适使时无识宝,世缺知音,若《论衡》之未遇伯階,《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将烟烬火灭,泥沉雨绝,安有殁而不朽,扬名于后世者乎!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鉴识》)

【注】①孔宣:孔子。②二传:《公羊传》《谷梁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班氏式遵A曩例B殊合C事宜D岂谓E虽浚发于巧F心G反受嗤于拙H目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序,文中指叙说,与《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的“序”意思不相同。

B.所蔽,文中指短处,其中“蔽”与成语“一言以蔽之”中的“蔽”意思不相同。

C.质,文中指质朴,与《<论语>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的“质”意思不同。

D.三王,在文中专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班固认为《史记》的历史是非观和圣人大不相同,他不认同司马迁有关黄老之学等的观点。

B.刘向、扬雄对《史记》的评价与班固有所不同,他们高度肯定了司马迁的“良史之材”。

C.刘知几认为研究历史不必关注隐微之处,而要探求深远的事理,这样才能明辨利害得失。

D.刘知几将史书能否流传与人的命运好坏类比,具有一定的唯心色彩,可见其历史局限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4分)

(2)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4分)

14.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找出刘知几得出这个观点的事实依据。(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赠徐干①(节选)

曹植

文昌②郁云兴,迎风高中天③。春鸠鸣飞栋,流猋④激棂轩。

顾念蓬室士,贫贱诚足怜。薇藿弗充虚,皮褐犹不全。

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

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

亮⑤怀巧璠⑥美,积久德逾宣。亲交义在敦,申章复何言。

【注】①徐干(170—217):“建安七子”之一,一生坎坷不遇,贫贱可怜。②文昌:曹操邺都北城北部正中的大殿。③中天:周穆王筑台,号曰中天之台。④猋:同“飙”,暴风,疾风。⑤亮:的确,实在。⑥巧璠:美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四句运用夸张笔法描绘了邺都宫观之巍峨壮丽,以此反衬了下文徐干处境的困窘。

B.“顾念蓬室士,贫贱诚足怜”写徐干的顾影自怜,为自己衣食不周的贫贱生活而感伤。

C.“无晚岁”“多丰年”“巧璠美”比喻人才最终不会被埋没,时间愈久则美德愈显著。

D.诗歌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层层有序而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情感。

16.诗中运用和氏璧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借酒浇愁,结果愁上加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2)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将华山、黄河作为天然屏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的夜晚星星满天,他们的诗文中常常出现“二十八星宿”,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嗅觉是人体最早形成的感官之一。鼻子像一个高度灵敏的检测器,通过数以百万计的嗅觉神经,我们能够感知和区分各种具有不同结构特性的气味分子。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模仿人类嗅觉感知的人工智能(AI)嗅觉识别技术得到快速发展。①AI能否“闻到”气味?②AI“闻到”气味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根据分子结构来寻求谜底的“猜谜游戏”。③气味来源于特定结构的分子,④这些分子就像一个个的“信使”,⑤携带着气味的信号。⑥此外,要预测某种物质所带来的气味,关键在于辨析分子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AI依赖于一个庞大且被精细整理过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被视为一本高级的“气味分子翻译词典”,其中详尽地列出了已知分子结构与其相应气味之间的联系。每一种分子与气味的关联都被细致地记录与归档。当面临一个新分子的气味预测任务时,AI会快速检索这个专业“词典”,寻找与新分子结构相近的已知分子,并从中推测可能的气味属性。

尽管AI在嗅觉科技方面展示出了令人瞩目的潜能,并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其尚未全面超越人类。两者各自拥有不同的优势,也都有其局限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期待AI在嗅觉方面将会实现更多的突破。

18.文中第二段画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AI嗅觉识别技术主要是从数据库中寻找与新分子结构相近的已知分子,从而推测可能的气味属性。请根据材料,写出此工作原理的两个前提条件。(4分)

条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条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

20.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自然才是最神奇的灵感宝库。 B.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

C.有些事不要强求,应该顺其自然。 D.他是第一次上台演出,不过,演得还挺自然的。

2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破折号和括号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互换不妥。请结合朗读要求和上下文内容简要分析。(6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我们不单是靠物质活着”,表达效果有何不同?(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人在野外拾到一块石头,觉得形状奇异,颜色温润,就带回家时时把玩。一个鉴宝人听说了坚持要看看那石头。主人从皮革箱子里取出用黄布层层包好的石头小心地递给鉴宝人。鉴宝人认真查看了那石头,不禁掩嘴笑出声来:“这根本不是玉石,和瓦片没什么区别。”主人听了很生气,收回那石头仔细包藏起来,依然珍惜不已。

以上寓言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模拟试卷(二)

语文参考答案

1.D(A选项无中生有,“三者轮流担任地球上的‘霸主’”于文无据。B项根据原文可知“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能”是“人成为更高级别的生命”的必要条件,而选项“人类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能就成为了更高级别的生命”为充分条件;被视为“人类的先驱”的是北京人。C项由“人类起源也只能设到700万—300万年前”“12月31日10时,人猿相揖别”以及注释中“作者以一天代表1260万年”,可知人类的起源并非在最后“一小时”。)

2.C(说法绝对,根据原文,应理解为:我们很难还原演变的具体过程,生命的起源仍有很多谜题。)

3.C(“‘几乎’重在强调‘全被淘汰出局’”理解有误,“几乎”是“十分接近、差不多”之意。“‘看似’含有否定意味”属过度推测,哺乳动物在这个时代开始孕育发展,但是统治这个时代的确实还是爬行动物。)

4.B(“褐色物质的成分是铁、锰、煤炭”缺乏与人类遗物直接的共生关系。对于颜色灰白、黑褐的疑似经历过高温烧烤的物质,不能凭经验轻易下结论,而应该做进一步观察和燃烧及成分分析,方可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5.①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依据一天代表1260万年的时间比例,人类文明发展的具体时序必然按“秒”推进。②以“秒”为单位,标识出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突出人类发展的速度极快。

③紧扣标题“假如地球只有一岁”,强调人类灿烂辉煌的文明,都不过是地球“一年”中短暂的“一秒”,引发读者对人类行为与未来命运的深刻反思。(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A(“共赏永嘉春色”有误,结合《兰亭集序》中“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一句可知,兰亭集会是在“会稽山阴”。)

7.B(“作者对仙岩,瓯海的美景不再关注”有误,结合文中“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可知。)

8.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用夸张等手法描写了香炉峰的美丽和庐山瀑布的雄奇,使庐山瀑布闻名天下;而庐山的高峻、瀑布的磅礴也成就了李白的诗名。

②杜甫的《望岳》抒写了望岳的所见所想,描写了泰山的雄伟,彰显了诗人的雄心,使泰山更深入人心;而泰山的神奇巍峨又成就了诗人的才名。

(答对一点得3分,答对两点得满分;以两位诗人的其他诗作为例,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9.①本文题为“山水间”,但作者意不在描写景物,而是要表现由山水引发的文化思考,写法颇有新意。

②文本所言“闲话”为叙述与山水密切关联的三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分析了他们与山水的缘分,对山水禅意的领悟。闲话不闲,紧扣中心,富有意蕴。

(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G

11.C(两个“质”都是“质朴”的意思。)

12.C(“不必关注隐微之处”错误,据原文“学者苟不能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恶”可知。)

13.(1)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所以称作实录。(“核”,真实;“虚美”,虚假赞美;“隐恶”,掩饰丑恶。每译对一处,得1分,句意1分)

(2)要想求得评价核验恰如其分,大概千年才能遇到一次吧!(“铨”,评价,衡量;“核”,对照,考查,核验;“其……乎”,大概。每译对一处,得1分,句意1分)

14.观点:评论者的鉴识会影响史书命运。(1分)

事实依据:①《左传》是三传中最优者,但经历汉、魏不被列于学官,儒者也不尊崇;②《汉书》继承《史记》的风格,二者却因评论者见识不一而褒贬不同;③《老经》《庄子》《论衡》《太玄》都因为遇到合适的时代或知音,才得以扬名于世。(一点1分,找出2点即可)

15.B(并非徐干顾影自怜,而是诗人想起徐干居住在茅屋,生活困苦让人怜悯、同情。)

16.①以卞和献璧的典故为喻,将徐干比作“宝璧”,表达了对徐干的才华的赞扬。②将自己比作和氏,表达了虽赏识徐干却无力推荐的遗憾、自责之情。③同时暗含了对当权者不能任用贤才的不满。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17.(1)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2)然后践华为城 因河为池

(3)示例一: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示例二: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示例三: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18.① “能否”改为“如何”或“怎样”。(2分)

⑥ “此外”改为“因此”或“所以”。(2分)

19.条件一:不同气味分子具有不同的结构特性。(2分)

条件二:有一个庞大的被精细整理过的“气味分子”数据库。(2分)

【解析】①人体能够感知和区分各种具有不同结构特性的气味分子,人工智能(AI)嗅觉识别技术是模仿人类嗅觉感知原理而生的,可知条件一是不同气味分子具有不同的结构特性。

②根据“AI依赖于一个庞大且被精细整理过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被视为一本高级的‘气味分子翻译词典’,其中详尽地列出了已知分子结构与其相应气味之间的联系”,可知AI辨识气味需要有一个庞大的被精细整理过的“气味分子”数据库。

20.B(二者都表示理所当然。A.自然界。C.不受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的过程和状态。D.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21.①破折号后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朗读需要读出。(1分)“一点光,一点热”上承前文,对“恩泽”进行解释;下引后文,对光和热的作用进行分析。如果放到括号内,则前后文脱节。(2分)

②括号里的解释说明,只是解释而非正文,朗读不必读出。(1分)“听见一声叫喊”与后面两句构成整句,描述一串

连续动作。如果用破折号,则前后文衔接不畅。(2分)

22.①“吃米”的说法相比“物质”一词更形象化,与文段语言风格一致。(1分)

②改句“不单是”则意为“不只是”,强调除“物质”外还有其他活着的条件。原句“不是单靠”表示否定判断,强调有比

“吃米”更重要的活着的依靠。(2分)

23.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司马迁根据《左氏春秋》《国语》,采用《世本》《战国策》的一些史料,陈述《楚汉春秋》的史实,接续记载其后的史事,截止于天汉年间。所讲的秦、汉时期的历史十分详尽。至于采录、拾取经传,分别记述几家的史事,有许多地方粗疏简略,有的互相矛盾。还有他涉猎的范围广博,贯通经传,驰骋于古今上下几千年之间,这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再有他的是非观和圣人非常不同,论说大道则以黄老学说为主,而以六经为辅;叙述游侠,则贬退隐士而推举奸雄;记述经济活动,则崇尚权势财利,而羞辱贫贱,这些是他的短处。然而,从刘向到扬雄,这些人博览群书,他们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叙说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所以称作实录。

材料二:

三王受到诽谤,碰到鲁仲连才得以澄清;五霸享有名望,遇上孔子而受到诋毁。这就是事物有一定的标准,而鉴别却没有固定的认识,要想求得评价核验恰如其分,大概千年才能遇到一次吧!何况作为文献的史传,精深博大,学者如果不能窥探求索它的幽深隐微之处,不能探寻其中深远的事理,怎么能够辨别它们的利害得失,分清其中的善恶是非。看看《左传》这部书,是三传中最好的,而在汉、魏两代,竟然不列入学官,儒学者都轻视《左传》一家,而极力推崇《公羊传》《谷梁传》。到《史记》《汉书》相继著述,前后相承。王充著书,已经称班固第一司马迁第二;张辅立论,又贬低班固而褒扬司马迁。然而这两部史书,虽然互有长短,不断听到有关它们得失的评价,但它们大抵上风格相同,可以看作同类著作。班固遵循过去的惯例,非常合适恰当,难道说虽然是费尽神思创造出来的著作,反而要受到见识浅薄的人讥笑?

人的废弃兴起,是时机造成的。人的困窘显贵,是命运主宰的。而史书的命运,也正是如此。至于老子《道德经》撰著于周代,庄周《庄子》成书于楚国,遇到汉文帝、汉景帝才开始流传,碰上嵇康、阮籍才受到重视。像这一类的遭遇,能记载得完吗!所以说“废弃兴起,在于时机;困窘显贵,决定于命运”。假使当时没有识宝的人,世上缺乏真正的知音,就像《论衡》没有遇到蔡伯階,《太玄》没有碰到张平子,这些书就将会烟消火灭,湮没无闻,哪里还有埋没而不朽,扬名于后世的呢!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MZA百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