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鲁迅:每顿饭前必喝酒,喝一口便停不下来,直到酩酊大醉

admin

美食家鲁迅:每顿饭前必喝酒,喝一口便停不下来,直到酩酊大醉

周作人是一位民俗学家,而在民俗中饮食文化是必不可缺的一环,他的美食写作兼顾趣味与情怀,是超越梁实秋、汪曾祺等格调的佳作。

鲁迅和周作人是大哥和二弟的关系,虽历史上因家事阋墙,但饮食的口味与爱酒的品性确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两人通过美食与酒著述文章表达志向、引发学问,是中国近代文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

美食家鲁迅:每顿饭前必喝酒,喝一口便停不下来,直到酩酊大醉

绍兴黄酒,源远流长

鲁迅的美食情结缘于绍兴这一方养人的水土,王羲之如此赞美道“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绍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的流连之地。

王羲之、贺知章、陆游等人都来此游心养情,游玩免不了朋友之间的交际应酬,绍兴黄酒就成为了墨客们挥毫时的点心馀味,有时也是诗句中盛赞的对象,“闲倾一盏中黄酒,闷扫千章内景篇。

昨夜钟离传好语,教吾且作地行仙。”(宋 白玉蟾)“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宋 陆游)绍兴无处不酿酒,遍地皆酒家,“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展开全文

鲁迅在《孔乙己》中回忆起自己的家乡“鲁镇”诚言,绍兴酒一般由粮食制成酒曲,酒精浓度不高,但存放时间越长馥香愈浓,加上陈酿呈现出琥珀色,筛选后无糟糠,通透澄澈,让人酒欲大发。

美食家鲁迅:每顿饭前必喝酒,喝一口便停不下来,直到酩酊大醉

以酒结缘,巧识郁达夫

民国元年,鲁迅被大总统亲自任命为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同时也在大学里教小说史,郁达夫在法商学院任教授,讲授财政学和统计学,两人虽所教科目不同,但都是浙江同乡,对酒的感情异常浓厚。

当时郁达夫听说一位操着纯正绍兴口音的佥事在北大任教,于是亲自邀约,邀约事宜既不是学术讨论也不是同乡交流,而是一起喝酒。

心领神会的鲁迅自然赴约,两人在北平西城的砖塔儿胡同见面后,移步至周围的羊肉铺子里喝白干,酒酣饭饱之后,发现两人的身世与志向相似,遂结为至交,在北平做教员无数苦闷的夜里,鲁迅每每到郁达夫的家中做客,无需多言,喝一壶老酒成为两人心照不宣的开场活动。

美食家鲁迅:每顿饭前必喝酒,喝一口便停不下来,直到酩酊大醉

郁达夫搬到魂牵梦萦的杭州后,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鲁迅因为经常发表过激文章被国民党特务搜查,只得东躲西藏避风头,郁达夫很难与在上海租界的鲁迅联系,有时甚至特地在报纸上登寻人启事。

每次郁达夫到上海必到鲁迅家中小酌一杯,喝的是鲁迅托人从故乡绍兴带来的黄酒,两人的关系也从朋友升级为挚友。有一次,鲁迅神秘地塞给郁达夫一个包裹,郁达夫回到家后打开惊喜地发现是一瓶绍兴黄酒,“金黄色,有八九年光景”,其实是鲁迅特地托人从绍兴重金买的佳藏,两人情谊可见一斑。

美食家鲁迅:每顿饭前必喝酒,喝一口便停不下来,直到酩酊大醉

以酒言志,笔下出孔吕

周作人曾回忆说,鲁迅酒量不大但爱小酌,尤其是有朋自远方来把酒言欢之时。鲁迅的喝法属于绍兴传统——咪咪,嘬嘬。

咪是抿着嘴唇,下嘴唇收合,上嘴唇露出一条小缝,仅上嘴唇发力吸入液体;嘬也是聚缩嘴唇,只不过是上嘴唇收合,下嘴唇贴在液体容器边缘,靠重力让液体缓缓流入口中,下嘴唇微微开合控制流量。

慢品细饮,才能引出浓郁的馥香和耐人寻味的故事。“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鲁迅在《孔乙己》中以一介酒店伙计的视角,介绍酒馆里的人间百态,而这则是那个风起云涌时代社会的缩影。短衣帮是干苦活累活的劳动人民,他们得到绍兴黄酒后一饮而尽,为了消解口舌的燥热感和肠胃的饥渴感,换做其他能解渴的便宜酒酿,他们也不会觉得有些许变化。

美食家鲁迅:每顿饭前必喝酒,喝一口便停不下来,直到酩酊大醉

而着长衫者是有文化的读书人,他们懂得酒风酒俗,愿意牺牲一定的经济实惠买下酒菜来佐酒,即便如孔乙己般落魄只被允许站着喝酒的文人,也会花九文大钱多买一碗茴香豆边吃边品,而不是像短衣帮一般花四文钱图个解渴,这是为了酒文化而买单。

鲁迅并不是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那便堕落到在酒店门口烂醉如泥的“短衣帮”了,他对酒的态度多是“消遣寂寞,逃避无聊”,但每每想到旧人熟客触景生情,酒便停不下来了。

“我午餐本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很自然地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

美食家鲁迅:每顿饭前必喝酒,喝一口便停不下来,直到酩酊大醉

在酒楼中遇到了阔别十年的吕纬甫,十年未见气氛一度十分沉闷,但两斤绍兴酒,却让吕纬甫打开话匣子释放出压抑在内心的感情。五四运动结束后,吕纬甫从热血革命的青年变成颓唐沉闷的中年大叔,一个因为革命的失败以及生活的无奈而落入沮丧和彷徨中中年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乙己和吕纬甫都是知识分子,虽然一个是旧时代文人一个是新时代知识分子,家乡的文化影响都让他们将绍兴酒视为无论是社交场合交际还是私下感怀的必备之物,无论社会如何变革,那一碗家乡的温酒都是他们心中的牵绊。

同时也是在《在酒楼上》、《孔乙己》两篇小说中主人公“我”的化身——鲁迅的乡土情怀所在,鲁迅将自己美食品酒的经历写在虚拟的小说中,不仅增添了一份现实的乡土气息,更是以酒品人、以酒言志,将此间文人的挣扎与痛苦尽收眼底,借此批判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不彻底性。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MZA百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